太師椅是中國傳統(tǒng)家具中唯一用官職來命名的椅子,原為官家之椅,是權(quán)力和地位的象征,放在皇宮、衙門內(nèi)便帶有官品職位的涵義,放在家庭中,也顯示出主人的地位。它最早使用于宋代,最初的形式是一種類似于交椅的椅具。

太師椅的發(fā)展經(jīng)過了三個階段:原型、發(fā)展和定型,時間分別是在宋代、明代以及清代。

宋代 明代 清代太師椅比較
學(xué)術(shù)界認為太師椅的原型是宋代的交椅。宋代的交椅分成兩大類,一類是無扶手直后背交椅,這種交椅又可分為橫置靠背和直靠背兩種;另一類為圓后背交椅,圓后背交椅樣式又可分為有搭腦與無搭腦兩種。其中搭腦前曲作扶手的靠背交椅,通常稱“太師椅”。

在明代時,“太師椅”的名稱仍很流行,但椅形已不是指帶荷葉托首的交椅了,而是將下部框式方座,上部安栲栳樣椅圈兒的圈椅稱為太師椅了。

清代把屏背式扶手椅稱為太師椅,除了對使用這種椅子的官宦、長輩們表示尊敬外,還因為這種椅子多用獅子紋作裝飾。稱其為太師椅也就不足為奇了。

清中期后,廣東家具生產(chǎn)蓬勃發(fā)展,原為官家之椅的太師椅走進了尋常百姓家,椅背與扶手常被雕刻得精彩異常,成為一種充滿富貴之氣的精美坐椅,風(fēng)靡一時,后來又發(fā)展到用櫸木等木材制造,成為一種家常坐具。在處于重要位置的客廳里,一對太師椅或與八仙桌配套,既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,同時也足可以說明主人的品位和情趣。

太師椅樣子莊重嚴謹,用料厚重,寬大夸張,裝飾繁縟。這些的特征都是為了顯示突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,已經(jīng)完全脫離了舒適,而趨向于尊嚴。由于太師椅,并不是按照外形特征或功能特征來命名的家具,于是它椅形的發(fā)展變化更多的是受到當(dāng)時社會禮制和習(xí)俗文化的影響。

清式太師椅一般成對陳設(shè)于廳堂正中或比較雅致、莊重的場合。后成為中國古典園林與庭院中的典型廳堂家具,在陳置上都要求成雙配對,或布置于供桌兩邊,或設(shè)置于廳堂東、西兩邊。

“太師”是官名,是尊貴、高雅的象征,在同時代的椅類家具中,能被尊稱為“太師椅”的,一定是椅類家具中的翹楚。也象征著坐在太師椅上的人地位尊貴、受人敬仰,這是中國古代文人和老百姓,共同的美好愿望。